中国股市存在着一种怪象,一旦市场有波动就有人把责任推到新股发行上,这次也不例外。今天的市场调整就有人说是CDR的错。
小米递交CDR试点的申请引发了悲观者对于CDR扩容的担忧,同时,中国人保等“大块头”过会又让市场本能地恐惧“抽血”压力,这些担忧让部分投资者成了惊弓之鸟,干扰了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实际上,在当前的新股生态环境下,市场不应该再闻IPO色变,谈CDR惊慌,监管层多次表态,会考虑市场承受力推进新股发行和CDR试点,目的就是为了给市场保驾护航,通过严格发行审核严把质量关,用融资政策提升股票市场效率的同时,保护好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权益。
闻IPO色变、谈CDR惊慌的投资者,更多的是心理惯性莫名坚守着放行IPO“大块头”、发行CDR就等同于大盘抽血的认知,殊不知,新股生态早已不同以往,市场化的新股发行节奏已经开始重塑市场估值体系,单家融资额减少、从严审核的新股发行模式使得IPO堰塞湖水位快速下降,屡遭市场诟病的“高发行价、高发行市盈率、超高的募集资金”现象几近消失,拟IPO企业排队时间的缩短让“壳”资源的价值大打折扣。市场在改革在变化,制度在不断成熟,新股发行环节已经变得越发规范,越来越贴合市场需求,对于新股发行会分流市场资金的担心实际上是不必要的。
CDR就更无须担心了,现阶段证监会支持创新企业境内上市工作是以试点方式开展的,从试点企业的选拔到规则制度的设计,监管层均设定了较高的准入门槛,门槛高于市场口语化说法的所谓“独角兽”企业标准,“宁缺勿滥”的审核理念决定着不可能让阿猫阿狗都披着新经济的外衣假扮“独角兽”一哄而上,优中选优只可能是少数或个位数企业获得最终的入场券,相信监管层也会充分考虑国内国际市场情况,把握好数量和节奏,平稳有序地开展试点工作。
二级市场流动性是动态变化的,与总体流动性、市场情绪和国际市场等诸多因素相关,但回归股票投资的本源,还是要看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从去年年报数据来看,A股上市公司净利润保持增长态势,亏损面缩小,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去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8.80%,净利润达到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9.10%,盈利3300家,亏损222家。实体经济业绩整体向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91万亿元,金融业业绩扭转下滑趋势。加之,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经济指标趋稳向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正在继续释放,股市平稳运行的基础是存在的,投资者大可不必为CDR发行过度焦虑和恐慌。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