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全方位开放亟需提升“金融本领”

证券 2018-05-31 11:08:02

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日前表示,从产品、投资者、中介商、资金流等多个方面看,一个全面开放的中国资本市场雏形已现。年底前有望推出“沪伦通”首款产品。随着资本市场开放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继续推进,我们特别需要加强预判国际重大金融、经济风险,加大跨境监管合作的力度,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必须加快培养和吸引更多既懂国内业务、又懂国际业务的监管专才。

今年以来,中国显著加快了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主要集中在资本市场准入的开放与资本市场本身的再开放,以及加快国内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联动等方面。相关开放举措也获得了国际资本市场参与主体的积极呼应。无论是证监会首次允许外方在合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中拥有51%的股份,还是首批234只A股即将正式纳入MSCI指数,以及备受关注的“沪伦通”即将在年底前推出首款产品,预示着作为蕴藏着诸多发展红利的超级新兴市场,中国正在各个层面加快与美欧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并在开放与发展中不断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竞争力。而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资本加大对以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配置将是常态化的安排,中国金融也将因此深度融入全球市场体系。如何确保金融市场的弹性与稳健,确保各类金融资产,包括股票、债券、贷款、衍生品等,不形成价格泡沫,将是高难度命题。

现代资本市场是极为复杂的体系性存在,包括金融家和经济学家在内的市场主体对其本质和存在形式的认知与探索,既推动了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也设计出了不少潜藏巨大风险的金融产品,包括各种金融衍生品与衍生品市场,而且即便是金融产品的设计者,有时候也无法给出防范该种产品风险的有效方法。即使是金融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和英国,恐怕也不例外。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中国经济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取得的高速增长,相当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与金融业高速发展的支撑。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对金融深化过度的负效应尤其是资本市场复杂性的认识迄今为止依然是不全面的,难以做到深度把握,这从最近十年来屡屡发生的资本市场大幅波动即可得到证明。

事实上,微观金融在中国的发展与普及程度远不及美英等超级金融强国。其结果,尽管中国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初步建成了美英等国需要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庞大资本市场体系,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成熟度依然较低。营造成熟资本市场有序运行所需的基本政策环境,例如,高效有序的金融监管、健全的金融体系及配套的制度环境,尤其是要有透明和有效的契约法及执法体系、良好的会计制度与惯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和可靠的支付与结算制度,等等。有的正在逐步落实,有的尚在推进之中。如何尊重资本市场发展的规律,通过优胜劣汰机制的落实,构建资本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显然需要尽快培育和造就一支嗅觉高度灵敏的监管专才队伍,一支比肩美欧同行的投资银行家队伍,以构筑能够全方位参与全球金融分工,领军国内资本市场发展的金融人才方阵。

金融监管是一门隐含性知识极强的工作,既需要监管者本身具备严格的学术训练经历,也需要监管者丰富的市场历练,更离不开监管者对国内外资本市场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以及对金融管理工具的熟练驾驭,当然还要具备能够有效对接国内外监管合作的相应素质。此外,还要避免监管者本身被“俘获”。概而言之,现代金融监管,是基于精准把握市场运行规律和有效识别风险并及时给出求解方案基础上的敏锐金融直觉集合体。尤其是对国际可能爆发重大金融风险的预判,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健性维护,对跨境监管的协调与合作,既需要金融基础设施的及时更新,更有赖于国际化监管专才的勤勉尽责。

从更长的时间光谱来看,中国金融体系在21世纪上半叶可能面临的重大考验,大体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既有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风险对金融防波堤的不断考验;二是未来可能爆发的下一场世界性金融危机对业已深度融入全球体系的中国经济的重大考验;三是人民币高度国际化之后中国作为全球金融体系重要担保人应尽的全球责任与风险防范能力持续供给之间的矛盾。基于此,明确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相关指标,控制经济金融化的边界,持续整固制造业竞争力,构建适应于21世纪全球经济竞争的弹性金融体系是守住底线安全的根本。

战略性金融人才作为凝聚太多隐含性金融知识与经验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高校、科研院所的教育与培养只是第一步,市场历练与管理体悟才是最重要的。提升“金融本领”,既是资本市场发展对监管者的内生性要求,也应是监管者的行为自觉。正如伟大的足球守门员,其成功的背后都需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在比赛中不断提升对来球的精准判断一样,中国金融业者“金融本领”的不断提升,同样应当遵循上述规律。

 

免责声明: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布后的30日内与我们联系。

首页 广告服务 商务合作 寻求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