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管首度集体交出“成绩单” 半数机构净利下滑
越来越市场化的保险资管公司今年首次集体披露年报,其2018年年报于日前披露完毕。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披露盈利数据的26家保险资管机构中,25家2018年盈利,1家亏损;合计实现净利润78.98亿元,同比下滑20.72%。
净利润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是资产管理费收入下滑,而管理费收入下滑有多重原因,诸如非标业务规模增长不及预期,去年权益类产品业务业绩不佳拉低管理费收入等。
一家净利润下滑的中小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这两年公司去掉了此前的通道业务,更多发展主动管理类业务,管理了更多资金——来自银行、保险、私募等第三方机构,预计今年的管理费收入和盈利情况将会好转。
3家保险资管机构
盈利超过10亿
据证券时报记者本次统计了24家综合性保险资管公司以及4家专业养老金管理公司(国寿养老、长江养老、人保养老、新华养老),除安邦资产外,其余27家均已发布2018年年报。不过,光大永明资产的年度信息并未披露净利润数据,因此共有26家保险资管机构公布了盈利情况。
数据显示,上述26家保险资管机构2018年合计实现净利润78.98亿元,其中25家盈利、1家亏损(即中再资产)。总体上,盈利金额与管理规模成正相关。
盈利规模前3名,为3家管理资产规模在万亿以上的机构——平安资产、泰康资产、国寿资产,净利润分别为26.56亿元、11.95亿元、10.39亿元。这3家也是仅有的净利润达到10亿元以上的保险资管机构,并且盈利额大幅高于其他保险资管。
其后,国寿养老(3.52亿)、阳光资产(3.26亿)、太平资产(3.17亿)、华泰资产(3.08亿)净利润排名在第四至七位,盈利额相对接近。
这些纳入统计的保险资管机构中,仅中再资产2018年为亏损,净利润为-1.39亿元。中再资产2018年为盈转亏,此前的2017年为盈利1.13亿元。根据该公司利润简表信息,中再资产2018年营业收入大幅减少,从2017年的6.37亿元降至2.05亿元,降幅达67.85%。
半数机构盈利下降
从盈利变化情况来看,这26家保险资管机构合计净利润下滑超过两成,其中13家盈利增长、13家下降,盈利增减家数各占半数。
在实现盈利同比增长的机构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上年的基数比较小。增幅最高的是国寿养老,净利润从2017年的0.14亿大幅增长23倍多,达到2018年的3.52亿元。新华养老2018年净利润为0.35亿,增幅达4.2倍;合众资产净利润0.85亿,增幅也有2.4倍;人保养老以及永诚保险资管两家公司则从2017年的亏损转为盈利。
规模较大的保险资管公司中,长江养老、人保资产、平安资产、新华资产、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也都在2018年实现盈利额正增长。
在上述13家净利润下滑的保险资管机构中,华夏久盈资产、百年保险资产、华安财保资产、泰康资产、长城财富资产的净利润降幅在50%以上,生命保险资产、阳光资产、民生通惠资产、太平资产、华泰资产净利润降幅也有10%以上,国寿资产净利润下降7.8%,建信保险资产盈利略微下降。
多重因素
导致管理费收入下滑
在净利润下滑的资管机构中,多数存在营业收入下滑的情况。有部分保险资管机构披露的营收项下科目显示,多数机构营收“大头”管理费收入在2018年出现下滑。
比如,泰康资产的管理费收入,从2017年的53.76亿元降至2018年的27.34亿元,降幅接近50%;太平资产、华泰资产的管理费收入也下滑了12%以上。
一位中小保险资管公司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管理费收入主要与两大因素相关,即管理资产规模、管理费率。因此,管理费收入下滑原因,有可能是管理资产规模下降,也有可能是管理费率降低。另外,管理费收入也与管理资产平均久期占用存在一定关系,因此即使资产规模增长,也可能因管理期限尚短,暂未对管理费收入有明显贡献。
从去年的情况来看,一位保险资管机构中层人士分析称,从保险资管公司开展的非标业务和标准化业务来看,情况都不理想。
在非标业务方面,管理规模增长未及预期,保险债权计划和股权计划去年上半年审批较少,下半年加速审批后,也存在缴款时间问题,因此会有滞后;同时,受到银行放款的挤压,项目的提款量不足,导致管理规模和管理费增加不明显。
从标准化业务看,去年股市行情不佳,绝大多数资管机构的管理业绩不理想,所以应该没有拿到超额收益对应的额外管理费收入,这也是管理费收入减少的原因。
而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一部分净利润下滑的机构,利润总额其实是增长的,但由于所得税增长更多,导致净利润减少。比如建信保险资管,2018年利润总额从2017年的2.9亿增至2.91亿,但所得税从6977万元增至7147万元,最终净利润同比略微下滑。
记者了解到,缴税增长或与严查避税有关,此前资管机构有一些避税做法,比如购买基金产品等,去年税费缴纳要求较严格后导致缴税增长。
分享: